变形金刚联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回见
查看: 3320|回复: 10

[转贴]浅析北宋初期对辽军事失败的原因(配合黄蜂的文章)

[复制链接]

306

主题

1369

帖子

273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738
发表于 2003-7-14 10: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浅析北宋初期对辽军事失败的原因  
张志杰



  学习宋辽关系史,首先碰到的是幽云十六州问题,这是五代时期形成的历史遗留问题。围绕着它,北宋和契丹政权展开了收复与反收复的激烈争夺,并影响着双方社会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发展变化。北宋初期,宋太宗曾进行两次大规模的军事收复行动,一次是在太平兴国年间:979年,宋太宗挟消灭北汉之余威,乘胜北进伐辽,企图一举收复幽云失地。宋军兵多将广,一路势如破竹。契丹的易、涿、顺、蓟等四州皆为宋军克复。在幽州城南,宋太宗亲自指挥军队大败辽军,又命令宋军分兵四面包围幽州城。可是,正在紧要关头,契丹援军及时赶到,在今北京西直门的高梁河大败宋军。宋军清退。第二次在雍熙年间:经过几年的军事准备,986年,宋太宗再次北进伐辽。图谋收复幽云。宋军兵分三路,进展神速,屡屡获胜。辽朝调兵遣将,组织反击,在涿州西南四十里的歧沟关,辽军大败北宋东路主力军。宋太宗得悉东路主力军惨败消息,急令全线撤军。在撤退过程中,宋军又惨败于飞狐口和狼牙村,先前收复之地得而复失。史称“雍熙北伐”的收复行动,又以宋军的溃败而告终。这是宋辽之间规模最大的也是北宋最后的一次伐辽复地军事行动。

  北宋开国与汉、唐王朝不同。它是通过兵不血刃的兵变而立,社会未经大的动乱,因而未经过一番艰苦奋斗的重建过程。后周世宗富国强兵、卓有成效的改革,使得北宋王朝在统治初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国家岁入财赋,两倍于唐室”(宋太宗语)。加上宋太祖以和平方式剥夺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军权,加强了皇权,政治日趋稳定。北宋周围的南北各国,总的衡量是南弱北强,即使“北强”的契丹,也是“睡王”穆宗(951——969年在位)统治,荒淫无度,不问政事。辽景宗(969——982年在位)时代进行的改革,收效也不大。宋辽比较,北宋明显占据优势。那么,北宋统治者成功地结束十国割据局面,为何却在伐辽中一败再败,难圆一统天下、恢复汉唐旧境的宏愿?简要分析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北宋实行“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错过了趁辽穆宗昏庸取辽之机。

  早在959年,后周世宗“乘其胜威”,选中辽穆宗统治腐败衰弱的“不可失之机”,进行收复幽云的军事行动。周军进展神速,很快就收复了被辽国占据的瀛、莫、易三州及益津、瓦桥、淤口三关,“取瀛、莫、定三关,兵不血刃”。很可惜周世宗身染重病,中途班师回朝。周世宗未竟事业就落到后来王朝身上。北宋建立后,在如何统一天下大业的问题上,宋太祖兄弟基本上沿袭后周世宗“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但是在平定南方割据政权、移师北方后,北宋却改周世宗“先契丹后北汉”方针为“先北汉后契丹”的战略方针,避重就轻,颠倒主次,从而失掉了伐辽复地的极好良机。等到宋太宗消灭北汉再伐契丹,辽朝内部的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江景宗的改革活动,虽成效不大,但它是辽朝“中兴”的转机。辽圣宗年幼即位(983-1O30年在位),在母后承天后和汉官等巨僚的辅佐下,进一步实行了全面的封建化改革,使辽朝逐渐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因此,如果北宋没有充分的准备和严密的军事部署是很难达到复地目的的。979年,宋太宗在消灭北汉后,不顾诸将异议,仓卒发动对辽战争,结果是惨败而还。

  二、有宋以来,统治者对辽朝的力量估计有过高的倾向,因而产生了一种“畏辽”心理。

  “先南后北”及“先北汉后契丹”统一策略,就是这种思想情绪的反映。宋太祖在位时,曾三次举兵伐汉,都因契丹出兵极力援助,宋军兵败而还。这一结果一方面说明北宋王朝统一决策的失误;另一方面更加重了北宋统治者业已存在的“畏辽”心理。在如何收复幽云十六州问题上,宋太祖的考虑也是“和议”为先,“用兵”在后,即收复失地方式存有上下两策。“上策”指“赎取”方法,即用一些金帛贿赂契丹贵族,达到收复目的。为此,宋太祖专门设置“封桩库”,贮积金帛,“欲俟斯库所蓄满三五十万,即遣使与契丹约(和),苟能归我土地人庶,则当尽此库金帛充其直。”如果契丹拒绝,那么,“朕将散滞财,募勇士,俾图攻取耳。”此乃“下策”。这一打算表明北来统治者对幽云地位的重要性以及收复活动的艰巨性认识不足,又是惧怕与辽朝交恶的心理体现。再如,雍熙北伐时,当战争形势对北宋不利,尤其当宋太宗得悉东路主力军惨败消息后,不是及时调整部署,巩固阵地,组织有效反击,而是不顾一切,匆忙下令全线撤军,结果给辽军有机可乘,宋军一泻千里,先前收复之地得而复失。正是这种“畏辽”心理情绪,影响着宋朝收复失地的进程,也是收复活动失败的重要思想根源。

  三、雍熙北伐是在宋太宗经过几年的充分准备、周密部署及亲自指挥下进行的。

  按照军事部署,宋军分三路出兵:东路由曹彬等率领为宋军主力,采取缓慢行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

主题

315

帖子

630

积分

游客

积分
630
发表于 2003-7-14 10: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认为还有一点,那就是宋朝历来的重文轻武,对武将的压制
这导致经济文化上的优势不能转化为军事实力上的优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2

主题

1221

帖子

2442

积分

游客

积分
2442
发表于 2003-7-14 10:35: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历史是很有趣的/

  文明昌盛,繁华一时的罗马帝国,也最终覆灭在蛮族的入侵。

  这一点,东方与西方惊人的相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6

主题

1369

帖子

273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738
 楼主| 发表于 2003-7-14 11:07: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很简单的了,在古代,越是文明的国家,其人民的身体素质越差,因为不必像蛮族那样生活在简陋的自然环境下,自然也就培养不出强壮的体魄.在战场上不是比较谁的知识的问题,一个字,就是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2

主题

1221

帖子

2442

积分

游客

积分
2442
发表于 2003-7-14 11: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那也未必。古希腊是个例外。

那时候的希腊人的观念就是:高尚的灵魂必然附着在强健的身体。

  他们认为,连少女也应该练习标枪,抛掷铁饼,角力,赛跑。

  而斯巴达人对青年的严格训练,更是让世人敬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9

帖子

38

积分

游客

积分
38
发表于 2003-7-14 13:24: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认为中国的概念开始指中原,但后来在概念上实际成为了一个文化体系。汉民族位于这个体系的中心,无论从地理位置还是文化位置上都是。中国五千年的发展就是中国几大民族的在军事和文化上不断的斗争和融合的过程。我们应该看到胡伏骑射带给中国的影响不只是赵国40年的强盛那么简单。也可以看到秦的强盛不光是商鞅变法的功劳,也是和西北少数民族斗争的结果,也是和巴蜀文化碰撞的结果。到后来,三国末期,汉民族国事衰微。是五胡给中国注入了活力。甚至也改变了中国人很多的传统和习惯。没有他们我们恐怕我们后来恐怕也没有胡床,胡椅,没有胡琴琵琶和羌笛,这些东西早没了胡的冠名,可是却依然成为了我们文化的一部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60

帖子

720

积分

游客

积分
720
发表于 2003-7-14 13:29: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恩,楼上说得很有道理,我赞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9

帖子

38

积分

游客

积分
38
发表于 2003-7-14 13:30: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的文化的包容性一直让我叹服。恐怕这世界上再难有国家可比。汉族,虽然从历史上看,常常处于略势,但文化上从没失利过,甚至虽然契丹和金甚至五胡和满,虽然从刀兵上看,是胜利的,但是从文化上看,却是永远的失败。中国不用霸道的手段,却用博大的包容的文化体系,一点点吞噬着同化了周边的异族,所以我到是认为,历史的看,文化的看,汉文化才是最终的强者,最终的胜利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2

主题

1221

帖子

2442

积分

游客

积分
2442
发表于 2003-7-14 13:31: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也赞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

主题

204

帖子

408

积分

游客

积分
408
发表于 2003-7-14 14: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恩,我也赞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变形金刚联盟 ( 京ICP备06002198号 )

GMT+8, 2024-12-24 10:52 , Processed in 0.19576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